2月底最后一周,连续4天,我市联英人才市场、南岸人才市场等多家人才机构举办了规模超大的3场招聘会。
全市职场在节后持续呈现“井喷”状态的同时,一些比较新颖的职业也进入求职者的视线,如社区文化专员、游乐场景造型师、家庭保障规划师、居间人等。但这些职业抛出每月万元高薪却乏人问津,而传统的文秘等岗位又出现数百人竞聘一个职位的状态。
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等人才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和社会需求之间,是否出现错位和空当?对于社会需求的出现,高校的反应是否总是慢“半拍”?在学科建设和市场需求之间,高校是否应该进行更好的调整?
新职业困惑求职者
24日中午,在南坪人才市场徘徊观望良久,重师大四学生何玮看中了一房企提供的文秘职位。但该企业的展位前已被求职者围得水泄不通。文弱的何玮挤了近一个小时,才满身大汗地勉强把简历递给了招聘人员。
来不及多询问几个关心的问题,后面的人潮就把何玮挤了出来。就在被挤出的刹那,她突然瞥见自己刚投出的简历,也被扔在了角落里。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一些用人企业提供的诸如社区文化专员、游乐场景造型师、家庭保障规划师、居间人等新职业展位前,却门可罗雀。虽然也有部分求职者,对这些新职业感兴趣,但绝大多数人只是对这些职位的高薪感兴趣,在展位前稍作了解,就直奔自己熟悉的职位而去。
在招聘现场,记者发现这些新职业薪资待遇一般都比较高,有的月薪上万元,还有的甚至高达20万元。如此高薪为何吸引不了求职者?
“社区文化专员,还有游乐场造型师具体干什么?连具体干什么都不知道,肯定不会投简历了。”不少求职者摇摇头,表示对新职业不了解,所以与这些职位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