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Language Tips> 翻译经验

铁“硬”,还是铁匠“硬”?

《英语学习》杂志 2016-04-07 14:43

分享到

 

作者:姚斌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在谈到改进党的作风问题时使用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熟语。现场译员将其译为: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should be strong.

铁“硬”,还是铁匠“硬”?

见面会后,这句话的翻译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翻译学者和普通翻译爱好者的强烈兴趣。在国外媒体对此句的报道中,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三种译法。以下分别是BBC,Daily Telegraph,CNN和NYT的译文:

BBC: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hard to be turned into iron.

Daily Telegraph: To forge iron, you must have a strong hammer.

CNN & NYT: 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

从以上译文可以看出,对原文的理解实际分成了三派:BBC的译文直接采自现场译员的版本,稍作改动。Daily Telegraph则理解为打铁用的“铁锤”硬。而CNN和NYT的译文却显然是指打铁的人(铁匠)要具有强壮的体魄。有意思的是,在新华社发布的正式英文版译文中,译文避开了究竟是铁匠、铁锤还是铁本身“硬”的问题,将此句译为: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 该译文去掉了“打铁”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从而避免了到底谁“硬”的争议。

几种译法一出便引起了大量的讨论,翻译研究者、实践者和爱好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多数讨论者都倾向于铁匠“硬”的译法,而对铁“硬”的译法,即现场译员的译法持反对态度。他们的理由也多为“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俗语在汉语中的原意。然而,在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本中,对此俗语的译文与现场译员的版本如出一辙,译为: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

那么,究竟是“铁硬”还是“铁匠硬”?

的确,在汉语中,该俗语一般是指打铁的人本身要足够强壮。但我们在探讨翻译译文时,一定要考虑到口译的特殊性,主要体现是词汇运用的情境性。所谓情境性,则指任何现场发言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发言人的每一句话也都必须要置于该情境中理解。

我们回头来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现场情境。首先需要对该熟语出现的前后文本加以探究。该熟语出现时的前文是在谈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四风”问题,而后文则是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上下文来看,如果理解为“铁匠硬”,那么此句传达的信息就是:党员干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四风”问题,另一类则是负责查处有问题的党员。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即指后一类人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以便具备“打铁”,即查处问题官员的能力。而如果理解为“铁硬”,则此句的主要信息可以理解为: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了“四风”问题,因此全党都应提高警惕,律己从严,要将全体党员干部,即“铁”,锻造成优良的人才。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尽管“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俗谚的本意更多偏向于“铁匠硬”,但在我们讨论的特定案例中,“铁硬”较之“铁匠硬”应该更符合发言时的情境。按照惯例,现场口译人员在工作前会与讲话人沟通讲话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译员的现场判断具有场外人士不具备的优势。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作为国家层面的代表性译本,其中一字一句也必然是经过缜密斟酌的结果。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习总书记此次演说的特定情境中,“打铁还需自身硬”指的是“铁硬”,而非铁匠或铁锤“硬”,也就是说,现场口译的版本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版本对原句的理解更加符合现场发言用语的情境化意义。

任何用语都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中,具有特定情境赋予其的特定意义。在现场口译时一定不能只译其本来意义,而要合理地传递出发言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真实意图。一名好的译者一定要善于及时把握用语在特定情境中的意义迁移,做到及时与发言人沟通,准确传达发言人意图。

(来源:《英语学习》杂志,编辑:Helen)

 

分享到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61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Chinadaily_Mobile
你想看的我们这儿都有!

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点击左侧图标查看订阅方式

中国首份双语手机报
学英语看资讯一个都不能少!

关注和订阅

本文相关阅读
人气排行
热搜词
 
 
精华栏目
 

阅读

词汇

视听

翻译

口语

合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内容,版权属中国日报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欢迎愿意与本网站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与我们联系。

电话:8610-84883645

传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tips@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