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男子抛家舍业到北大旁听
40岁“北大迷”抛家舍业为旁听
追求文学理想 感觉愧对妻儿 希望从事文化工作
“我就是想来北大,从小就想。我想跳出原来的人生。”40岁的施经军离开浙江兰溪的老婆孩子,离开家里的三层小楼,一心来北大当旁听生。
四十岁离家 北大当旁听生
早晨四五点钟,施经军从他租屋的小床上爬起身,看书,刻章,待天完全亮起来,出门走向北大。他住的地方离北大5站地,如果时间充裕,他会走过去。
施经军今年40岁。今年3月,他离开浙江兰溪的家,离开老婆和两个孩子,到北京追逐他的“北大梦”。“从18岁当兵,我开始发表散文和诗歌,一共有十多篇。说出来不怕别人笑话,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小说家。我就是喜欢北大的氛围,所以才来北大旁听。”说起“北大梦”,他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北大最近在查听课证,对此施经军说:“查证的时间一般是8时20分到8时50分,去早一点,8点之前进教学楼就能躲过去。”
施经军主要听中文系的课,小说方面的更是必听课。“受益很多,比如听曹文轩老师讲小说,可能10年没读通的地方,听他一讲就通了。我还参加了篆刻大师王禹功办的篆刻班学习,还听许多讲座。”
下课后,施经军会去学校附近的小店吃碗刀削面:“3块钱,便宜。在食堂20块钱只能吃三四顿。”
为追求理想在京艰难度日
施经军找过三份工作,第一份是一家杂志的主编助理,管吃住却没有薪水。“我很喜欢那份工作,但一点钱都没有,后来撑不住了。”以后又做了几份工作,赚了几千块,却被拖欠薪水。“撑不住了我去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月800元。我老乡质问我来北京到底为什么。是啊,我在老家打工的话,一个月有一千六七百元,何必来北京呢。我来是为了文学理想,不能自己先放弃。”
曾经自学篆刻的施经军在北大校园里贴出小广告,提供刻章服务(见图)。“经朋友介绍,偶尔有人让我刻章,能稍微赚点儿钱。”
“旁听生也算半个北大人”
王禹功教授对记者说,施经军参加了北大老年书画协会办的免费篆刻班。“他很勤奋。北大有很多这样的旁听生,他们也算半个北大人,一些人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不过其中真正想做学问的人比较少,很多人是被北大的名气所吸引,还有人就是想借北大名气做自己的事。”
对话“妻子鼓励我求学”
记者:通常认为40岁的男人应该踏踏实实照顾家庭,出来闯荡是二十多岁的事情。家乡的人对你来北大有什么看法呢?
施:村里许多人不理解,认为我没良心,但我老婆支持我,说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其实来北京是她激励的。我还在犹豫是来北京追求理想还是去打工赚钱时,她给我买了衣服和其他东西,给我送行。她说你把我们家的两层楼加盖成三层楼,我让你走。我借了1万多元盖好后就走了。
记者:家里的生活现在怎么办呢?
施:说到这个,我非常内疚。老婆在家没收入。老婆让我一个月寄回去800块。可现在来了8个月,我只寄回去了两三千元,北京生活花销实在太大了。
记者: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呢?
施:希望能找到文化相关的工作,有一些收入。另外我一直在搜集写小说的素材,还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晨报记者 刘珏欣 文并摄
相关连接:北大“旁听生”名人
杨沫:在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的创作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生活的影子。
瞿秋白:早年时期曾有一段在北大旁听的日子,旁听过陈独秀、胡适等北大教授的课程。
沈从文:1923年,沈从文报考北大求学,但名落孙山。随后其便开始在北京大学旁听生涯,最终走上创作之路
来源: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