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签发

中国日报网 2015-06-09 11:03

分享到

 

独立于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之外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审查,开始向公民签发eID(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签发

Some of the 10,000 unclaimed ID cards on display on a table of a lost-and-found company in Zhenzhou, 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 on Monday. [Photo/CFP]

 

请看相关报道:

China's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has issued its first batch of e-IDs backed by an independent, Internet-based identity recognition system for citizens, as the country moves to fight personal information leaks.
公安部已经签发了第一批独立的、基于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的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以防公民个人信息泄露。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用英文e-ID(electronic identity)表示,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建设和开发,并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用于在网络远程证实个人真实身份。

我国在2012年已开始签发公民电子护照(electronic passport),去年,广东还试点电子版港澳通行证(e-permit),这一类电子证件都是采用高安全性集成电路芯片(integrated circuit chip),记录持卡人的个人信息、指纹。

目前,我国缺少网络身份识别和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lack public infrastructure for Internet-based ID recognition and services),绝大部分网络应用只能以姓名、身份证号等身份信息进行网上身份认证(online identity certification),这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personal information leaks)的深层原因。

电子身份标识的加密算法(encryption)在理论上是不可破解的,即使被读出,也只是没有意义的字符串。未来公民可以使用e-ID进行在线注册或交易(online registrations and transactions),而不需提供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刘秀红)

 

分享到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61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Chinadaily_Mobile
你想看的我们这儿都有!

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点击左侧图标查看订阅方式

中国首份双语手机报
学英语看资讯一个都不能少!

关注和订阅

本文相关阅读
人气排行
热搜词
 
 
精华栏目
 

阅读

词汇

视听

翻译

口语

合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内容,版权属中国日报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欢迎愿意与本网站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与我们联系。

电话:8610-84883645

传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tips@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