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网 漫画网 爱新闻iNews 翻译论坛
中国网站品牌栏目(频道)
当前位置: Language Tips > 六安

蓬勃发展的六安现代农业

[ 2013-05-15 17:48]     字号 [] [] []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江淮之间,俗称“皖西”,国土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万亩,农业人口640万。六安是农业大市,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素有江淮粮仓、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449万吨,油料总产17.2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42.74万亩,总产254.26万吨,肉类总产5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8.1万吨,名优水产品12万吨以上,茶叶总产1.73万吨。全市农业总产值35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5元,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蓬勃发展的六安现代农业
桑园
 
 

蓬勃发展的六安现代农业
柳编产品

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六安市是粮食生产大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机遇,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出并在全市组织实施了粮食双百亿工程,坚持农田、农户、农社、农企、农保五农并举,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推广良种,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以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和良种覆盖率为目标,全市筛选15个水稻品种和7个小麦品种作为主推品种,粮食品种由原来的200多个降至50个,品种减少70%以上,15个主推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二是应用良法,助推粮食产量的提高。统一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推行“工厂化育秧、公司化运作、机械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全市新建育秧工厂40多座,2012年落实国家购机补贴资金1.047亿元,扶持购置插秧机械300多台套、联合收割机2000多台套,推广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田134万亩,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800余个,投入机械30余万台套,组建跨区应急服务队33支,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6%,粮食机收率95%以上。认真组织实施袁隆平院士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高产试验攻关,根据省农委组织专家测产验收结果,百亩示范攻关平均亩产达到839公斤,最高亩产达到863.1公斤,创造了全省水稻亩均单产水平新纪录。三是打造良田,提供粮食生产的保障。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修订完善了市、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年”活动,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1亿元,新增灌溉面积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平方公里,农田水利建设呈现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四是实行良策,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市建立160万亩小麦、348万亩水稻、15万亩油菜核心示范区,选择2个县、4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建设3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促进高产创建由片到面拓展,实现更大范围的均衡增产。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市政府设立土地流转奖补资金,对受让土地100亩以上者,除国家和省奖补外,按流转面积大小,给予每亩一次性奖励。

全市粮食总产连续九年实现新突破,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73万亩,粮食总产达89.8亿斤,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粮食总产的六分之一,全国粮食产量近百分之一。获得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市称号,霍邱、寿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舒城、金安、裕安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区。

二、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十大基地建设的意见》,着力推进优质粮油、生猪、水产品、油茶、皖西白鹅、名优茶、六安大麻、茧丝绸、中药材、草竹柳编十大基地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全市已规划建设了12个初具规模、各显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园区,规划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60多家,其中霍山县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舒城县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和舒城县城关镇七星羽绒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吸引和鼓励农村能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兴办现代农场、牧场、渔场,目前全市现代农场、现代养殖场发展到1万多个。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和千亿元农产品加工“168”工程,着力打造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和农产品物流服务6大产业集群,在各县区建设8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市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335家,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5家,5亿元以上企业有12家。庆发集团、源牌集团、龙华竹业3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省级龙头企业达到85家,位居全省前三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24家。2012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29.4%,位居全省第三、同类市第一。二是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609个,入会会员20.7万人。全市土地流转179.2万亩(山地、林场未计入),其中,粮食种植大户土地流转规模100亩以上1886户,千亩以上343户。三是努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培育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形式的经营共同体,采取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返还、股金分工等合作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

四、特色农业彰显魅力

念山水经、唱生态戏、走特色路,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经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一批联系紧密、市场相关、产业相联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服务组织开展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了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互利双赢的特色产业体系。全市现已形成山区的茧丝绸、名优茶、木本油料、板栗、中药材、五大水库特色渔业,江淮丘岗地区的草食畜禽、苗木花卉、优质瓜果,平原圩畈区的草竹柳编、优质粮、优质油、出口果菜、优质畜禽、城郊奶牛、无公害蔬菜以及沿淠湾区大麻等一大批初具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潜力,以优质粮油、生猪、茶叶、油茶、水产品、蔬菜等为代表的特色主导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已形成优质稻种植面积557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400万亩、油茶基地72万亩、茶叶基地51万亩、蚕桑基地20万亩、毛竹基地71万亩、大麻基地15万亩、水产品基地10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42万亩、家禽饲养量1.1亿只、生猪饲养量580万头。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村专业大户为主体,农业生产合作社为纽带,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支撑,全市组建了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茧丝绸、毛竹、大麻、渔业、蔬菜、中药材、园艺12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和60多个县区分会,吸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户等2000多会员。市政府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对特色产业发展实行以奖代补。在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产业协会的作用同时,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明显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培育形成县、乡两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小区500多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市级专业示范村镇100个,拥有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个、农业部14个、省级示范村28个。休闲农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有一定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0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24家,农业观光采摘园45个,上星级的农家乐725户。

五、品牌农业绽放江淮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经营格局。全市现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0多万亩,创建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9个省级蔬菜标准园、5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和16个县区级蔬菜标准园。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重点选择1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形成霍邱城东湖、城西湖、寿县瓦埠湖、安丰塘四大集中养殖区和100多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先后制订了《六安瓜片产品质量标准》、《六安瓜片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皖西白鹅品种标准》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各项生产技术规程100多项,畜禽、蔬菜的生产加工全面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

全市龙头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近2000个,霍山黄芽、庆发湖柳编、迎驾贡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全市拥有安徽省著名商标农产品57个、知名商标农产品79个,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舒城兰花、六安大麻、霍山石斛、霍邱柳编、迎驾贡酒分别获批国家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安瓜片”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通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57个,绿色食品119个,有机食品56个,农业“三品”监测面积300多万亩,产品认证个数和认证面积在全省名列前茅。

六、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2010至2012年,全市确定了56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共新建农民新社区80多处,建成新居11217套,入住8243农户,在建新居7216户,完成道路硬化、水电改造、环境卫生治理、公共设施建设等配套工程项目215个,社区学校、超市、卫生室、休闲娱乐等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市70%的示范中心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0%的中心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和农民新居建设,85%的中心村基本配套完善了村级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农家书屋和群众体育场所。通过深入推进以沼气利用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组织实施“三清四改”、清洁工程以及农民广场、道路、堰坝、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了乡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门前亮化、庭院美化和卫生洁化,“杂、乱、脏、散”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力度,涌现了舒城县幸福村、红光村,寿县朱厂村、大泉村,霍邱县关山村、杨楼村,金寨县司马村、茅坪村,金安区凤凰村、双墩村,裕安区苏南村、南楼村,霍山县圣人山村、双乐河村,叶集区孙岗村、荷棚村等众多亮点和典型。

2012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动员部署。市、县区均成立了高规格的组织领导机构,出台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投入,着手编制规划,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市农委作为市美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指导组牵头单位,认真做好2013年首批确定的231个中心村产业发展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目标,分解任务,了解掌握各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县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编制美好乡村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推进措施,积极帮助示范中心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等各项工作。

(编辑 马文英)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31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关注和订阅

本文相关阅读

人气排行

翻译服务

中国日报网翻译工作室

我们提供:媒体、文化、财经法律等专业领域的中英互译服务
电话:010-84883468
邮件:translate@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