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大理学院立体式教学初见成效
“接口”工程之二: 多管齐下 搭建广阔实践平台
2008年年初,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首开学校第一支“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经过本人申报,指导教师初审,专家答辩、复审、公示等一系列严格规范的程序后,陈崧等同学自主申报的15项研究课题顺利获得21000元基金资助。3月20日,陈崧等同学申报的15项研究课题顺利签署《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合同书》,学校第一支“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破茧而出。
该基金用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课外实验室开放、技术研发等活动,对跨院系合作项目、团队合作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资助经费金额及使用承诺,中期进度报告的提交,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等等,一系列清晰的细则确保了基金的有效运作。
和陈崧一起申报《B-环糊精包覆提取的中药有效成分及在绿色牙膏中的应用》课题的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大二学生王鹏说:“这是第一次完全由我们自己申报的科研项目,和以往跟老师做科研或课题感觉大不一样。如果说之前老师是导演的话,那么在这出戏里,我们不仅仅是演员,而且还当之无愧地成了导演。戏拍得怎么样,有没有前景,能不能出成果,全部在于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去研究了。压力前所未有,挑战迎面而来。但,我们渴望这种挑战,希望实现超越自我的梦想。”
早在2006年,学院就成立了“理学院科技创新协会”,搭建起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科技创新协会采取两步走的模式,第一步:对低年级学生实行两个开放(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教师的科研课题向学生开放),学生从大二就开始进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之中,与教师一起从事科研。在接受教师创新思维熏陶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第二步:设立学生科研基金,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院科研基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走出校门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本着这个出发点,学院坚决摒弃关起门来培养学生的模式,敞开大门,主动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利用校内实验室资源的同时,一方面老师学生的科研课题积极与企业挂钩;另一方面借助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滨海新区这一有利地理位置,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007年10月底,理学院物理创新实验室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天津市中环实验电炉有限公司委托该实验室设计“汉字显示自主控制仪表”,用于该公司生产的各种实验电炉、高低温实验箱、电热恒温实验箱等设备。
接到战书,物理创新实验室20余名本科生自觉形成主力团队,在项目负责人安力群老师的指导下,多渠道、全方位搜集资料,方方面面论证,各环节判定可行性……仅短短一个月时间,2007年12月初,“汉字显示自主控制仪表”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功能均优于旧式设备。与此同时,智能军旗裁判器,集成单片机程序下载器,节能开关等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达成与盛中纳米技术研究所的合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目前,学院在努力实现与开发区、保税区的合作,力争开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育人模式。”——理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新老师话语铿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