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
参考译文:漫步伦敦之乐
我一直想着今天徒步上班, 因为我料定地铁也在罢工之内。看到列车像平时那样正常运行,我感到有些失望。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可以走路上班。步行是久违了的乐趣。现在,我们难得仅仅为了享受生活而散步。有时,我们奔走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并非为了散心,而是为了尽快赶到某个地方。即便是这样,在路上,我们依然可以欣赏沿途的景色。
写作时,为了避免用词重复、行文单调乏味,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我们经常使用同义、近义的词语或句子。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原文,还应该尽可能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便译文生动形象,自然流畅。本段文字中,作者用“walk into work”,“go on foot”、“walking”、“it”等不同的短语或单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的需要,笔者在译文中分别采用了“徒步”、“走路”、“步行”、“散步”、“奔走”等词语。
现代的生活节奏快,人们终日紧张奔波,无暇享受生活,连散步都成了偶尔为之的奢侈之举。“Walking is a neglected pleasure”表达的正是此意。网友的译文中,“忽略的”、“被遗忘的”、“被人遗忘”、“被我们忽略”、“被大家忽略的”、“被忽视的”等都是刻板直译的结果,是受了英汉词典所提供的“neglect”的字面含义(忽视、忽略、疏忽)的影响,把中文的习惯说法反而弃之不用了。现在类似这种情况的翻译数不胜数,大家在阅读时几乎都见怪不怪了。
许多网友把第二句译为“每次都失望地…”,“每次都令我失望…”,“然而却总是…”、“…每天都”等。从第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谈论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在上班途中遇到了工人罢工。造成这一错译的原因可能是把“almost”误作为“always”了。
“Open our eyes to”的本意是“(使)人长见识(或开眼界,认清事实)”。文中作者指我们平时来去匆匆,对一直存在于路边的花草树木等风景视而不见。
从译文上看,各位网友基本能够正确地理解原文。但是,要想提高翻译质量,仅仅正确地理解原文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译文上多下功夫。实际上,网友译文中的许多小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完全避免或得到修正。比如:我们说火车“运行”、“奔跑”、“飞驰”等,但不可以说火车“奔走”如常;“它能给人带来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舒畅体验”可以改为“走上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路,会让人感到舒畅。”
“践行”、“途径”、“心灵复归宁静”、“希冀”、“周遭的生活”、“波澜”等词语显得有些文绉绉的,和整段文字的格调显得有些不合拍。
笔者注意到,部分网友不仅自己翻译,还对其他人的翻译进行了评价和讨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和现象,值得提倡。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网友更加踊跃地参与翻译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批评,互相借鉴,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译题二:Why you wouldn’t want to be famous
参考译文:出名之利弊小议
近来,年轻人都把“出名”和“财富”放在奋斗目标的首位。这不是臆想,而是统计得出的事实。为什么他们都把“出名”放在“尽力做最好的机械师”或“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之前呢?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条不言自明的公理:出名是了不起的大事,任何其它事情都是不值得去做的蠢事。
但是,有些事情,持有以上观点的人应该了解。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出名”的含义。“出名”就是拥有一种随时随地被人认出的能力,不论是电视上还是互联网上。实际上,“出名”远不如人们所称道得那么美好。理由如下。
本次译题的难点和疑点有以下几处:
1. “Raise a good family”的翻译。这个动词短语非常普通,意思也很明白。但是,各位网友的翻译却是五花八门,读起来颇令人头疼。译文中分别出现了“经营”、“供养”、“组建”、“获得”、“建立”、“照顾”、“成立”等7个不同的词语。由此可见,对它的理解和翻译方面,大家的见解存在分歧,意见不一。另外,习惯上,我们基本不用“经营”、“获得”“建立”、“成立”等与“家庭”搭配。
2. But there are a few things people who assume that should know.坦白地说,笔者一开始也被这句话蒙住了,曾经认为这是一个病句。后来,反复阅读和琢磨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式结构,从句之中又嵌入了从句。该句的主句为:There are a few things。 “people should know”是第一个定语从句,修饰“things”;“who assume that”是嵌在第一个定语从句中的第二个定语从句,修饰“people”。弄清楚句子结构之后,我们理解这句话就没有障碍了。本句中的代词“that”不是引导从句,而是assume的宾语,指代上文的观点。
3. … anywhere by anybody who logs whatever the national daily average of TV and Internet foreplay is. National daily average of TV,指电视的日均收视情况,foreplay的字面含义是“性爱的前戏”。我们不难从中揣摩出作者的用意:指不论名人何时、以何种面目出现在电视上或互联网上,人们都会认出他们。不管怎样,中国人很少会用性方面的明示或暗示来表达这层意思,这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完全忠实地、毫无保留地翻译这句话并非最佳选择。考虑到读者文化背景的差异,笔者以为完全可以采取归化的译法。
4. This ability isn’t all it’s cracked up to be. 此句中的be cracked up (to be) 不同于crack up。crack up表示(1)崩溃(2)开始大笑,后面不跟宾语。not all, everything, etc. sb.’s cracked up to be: not as good as people say. 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好(《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P.464))。本句的意思是出名并不像人们说得那么好。根据上下文衔接的需要,翻译这句话时,笔者增加了“实际上”。
个别网友在翻译时夹杂了英语:“出名是一件很cool的事”。我觉得这样的译文一点儿都不酷,因为:(1)原文中没有出现“cool”这个词,这是译者自行添加的;(2)译文的读者对象是那些不懂英文的人。如果这样翻译,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难度,让他们感到困惑。另外,译者完全可以用“酷”来表达这层含义。据笔者了解,现在由“cool”音译过来的“酷”这个词,已经非常流行和普及,相信绝大部分读者能够一看便知其意。
译题三:Being a parent is easy and intuitive, correct?
参考译文:论为人父母之天性与难易
社会上普遍认为,为人父母主要是人的天性、是一件总能令人高兴的事儿。不过,许多人发现实际情形完全不是这样,结果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糕。在新闻报道以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于是,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父母没有幸福感或认为没有能力养育儿女,他们觉得自己是怪胎,只好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另一种情况是,父母相信不仅谁都可以为人父母,而且谁都应该生儿育女,既使是那些看起来性格怪异或无意为人父母者。上大学时,我读过埃伦•派克的《育儿困境》,书中描写的是“选择不生小孩”的种种好处。在当时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现在还是如此。
大多数译者没有正确地理解和翻译mythology。Mythology的主要含义是“神话(集)、神话学”等。本文的题材是为人父母,和神话的内容没有任何关系。除上述含义之外,Mythology还有(“ideas or opinions that many people think are true but that do not exist or are false”)“虚幻的想法;错误的观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之意。
“when I was in college”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状语从句。虽然句子简单,网友的译文却是各不相同。 “我在大学时”、“我在上大学时”、“当年我上大学时”、”我上大学时”、“大学期间”、 “我念大学时”、“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我读大学时”、“我在大学的时候”、“当我在大学的时候”等。这些不同的译文说明,翻译when引导的从句时,我们习惯于采用“当…的时候”,结果就使得译文“当当”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源源不断。其实,用“(上、读、念、在)大学时,我…”来翻译它就可以了。
除了因为理解错误而导致的不当译文之外,本译题的中文表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搭配问题,“…自己不是个合格的人类”;缺少主语,“现在一致认为….”; 选词不当,“讲述了选择不生孩子的美德”等。
关于书名The Baby Trap的翻译。许多网友把它直译为《婴儿陷阱》,笔者以为这种译法可以接受,但未能充分表达作者的原意。从后文“about the virtues of choosing childlessness”中,我们可知这是一本讨论不生养子女的好处的一本书。考虑到这点,把它译作《育儿困境》似乎更为妥帖,不知各位网友意下如何。“宝贝”可以指“爱人,心爱之物”等,所以《宝贝陷阱》的译法可以有更多的含义,会让读者误认为这是一本畅销书或通俗小说。
总体而言,各位网友的译文都能基本忠实地传达原文。不过,这些译文也暴露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本次翻译中,比较突出的、也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生硬刻板的直译。从以上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2条:1)翻译实践较少,经验不足。2)中文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翻译练习之初,我们容易受到英汉词典的影响,特别是所学单词的第一个义项。看到一个英文单词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义项。久而久之,这个义项就在记忆中和那个英文单词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困于这种对应关系,无法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显得生硬拗口,貌似忠实,实则不然。笔者建议,翻译结束之后,我们可以把原文放置一旁一段时间,淡化原文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再花点时间来阅读和润色译文。多读多练,反复修改,一定可以提高译文质量。
祝各位网友春节快乐,新年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事业发达。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击和发布一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
更多文章
“作者说话”还是“译者说话”? --谈一谈译者的角色身份认同
专家简介:
张杰,山东省汶上县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工作,已出版译著多部。Email: zj_2107@ujs.edu.cn
(作者:张杰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编辑: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