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网 漫画网 爱新闻iNews 翻译论坛
中国网站品牌栏目(频道)
当前位置: Language Tips > 专家点评

“作者说话”还是“译者说话”? --谈一谈译者的角色身份认同

[ 2011-08-08 09:26]     字号 [] [] []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作者说话”还是“译者说话”? --谈一谈译者的角色身份认同
张明权 
译题一:Friendships Can Depend on Who You Meet First

At their introductory session each student was told to sit in a random seat. Then each trembling newbie had to come up to the front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mselves. Immediately afterwards everyone else rated that person on two scales: how much they liked them and whether they would like to get to know them more (sounds frightening for your first d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ople liked - and wanted to be friends with - the people who were initially sat next to them. This might not be that surprising: people have had slightly more exposure to those who they were sitting next to. Or people might have felt a certain affinity for those they were sat near...

参考译文:

交友中的“近水楼台”

在第一次班会上,研究人员让学生自由就座,初来乍到的学生战战兢兢,硬生生地走上台前,简短介绍自己。随后其他人从两个方面对其评价:首先是喜欢的程度,其次是继续与其交往的欲望(第一天就被人指手划脚听起来够吓人的!)

结果显示,人们意图交往的对象正是起初坐(命中注定)在自己身边的人。这没什么让人吃惊的,它正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近水楼台先得月。或许因为近在身边,彼此自然就有了一份默契。

每个译者的翻译风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种不同风格的翻译安排在一根数轴上,可以看到从最素朴的直译到最灵活的意译之间的一种渐变关系。如果观察某一个译者的多次翻译,很容易发现其相对固定的风格。那么这种相对固定的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认知翻译学的研究表明,译者的风格形成是与译者对自我翻译角色的身份认同密不可分的。译者内心的认知反映在外在的翻译中,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异基本上会介于两个极端之间,那就是“作者说话”还是“译者说话”之间。所谓的“作者说话”是指译者纯粹模仿作者的语气说话,在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尽量保持原语独有的一些特征;反之,“译者”说话是指译者选择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原文的某些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多的表现出自己的一种风格特征。“作者说话”和“译者说话”不是完全对称的两个概念,而完全的“作者说话”和“译者说话”也是不存在的,翻译中间总是存在着两种声音,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解释,翻译中始终存在着“作者”和“译者”的对话,翻译是一种双声部的合唱。

就英译汉而言,体现“作者说话”的翻译往往倾向于保留英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而体现“译者说话”的翻译则更多地照顾到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是从整体的语言差异的角度来看。就个人而言,不同的译者所形成的翻译风格也不同。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翻译也经历了从“译者说话”到“作者说话”再回到“译者说话”的一种轮回式的发展道路,从早期林纾接近编译的小说翻译,到鲁迅“宁信而勿顺”的直白翻译,再到许渊冲强调“三美”的诗歌翻译,其中的变迁、反复、混杂、调整可见一斑。现代翻译更多地呈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不同的译者针对不同的译文和不同的委托人需求,译出不同风格特色的译文,以任何单一标准要求翻译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译者说话”和“作者说话”的区分仍然不失为翻译评价的一个角度。

回到具体的翻译点评上,在译题一开头的一个句子中,英语的被动语态是独具特色的语法现象,虽然近来汉语“被”字表达流行,但汉语的“被”字更多的是词汇构成手段,而非纯粹的语法手段,不能因为现在流行“被”字表达方式就认为汉语已经具备照搬英语被动语态的条件。参与翻译的网友选择“被”字结构翻译第一句话的比例很高,占全部译者的一半,在这些使用“被”字结构的翻译中,“被告知”比“被要求”听起来更顺一些。第二段the people who were initially sat next to them中,sat是sit的过去分词,这里sit是及物动词,是“使就座”的意思,这同样是英语被动语态的特色用法,然而此处所有的网友译者都没有使用被动语态,不知是没有看到被动语态还是故意选择忽略。再者就是这里的被动语态的使用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但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起初大家自由选择就座决定了后来跟谁交朋友的结果,多少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这一点在英语中恰好通过被动语态这种语法手段得以表达,因为语言差异,我们可以选择词汇手段来弥补,参见笔者的译文。

至于词汇翻译问题,introductory session是指“起初的自我介绍”的意思,经查原文语境,应该是指第一次开班会,不少网友的翻译能看出是查阅了原文的,这一点值得提倡。Trembling newbie是描写新生的胆怯,身体和声音都可能是发抖的,emilywu73使用“紧张兮兮地”来对译,感觉非常贴切。Rated that person on two scales显然是从专业研究的眼光看问题,rate涉及分级或评分,webweb就翻译成“接下来大家对这个人从两个方面打分”。Exposure的意思这个词是指“暴露在其中”,因此受其影响,这里可以选择意译,“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翻译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假设换一个地方,如果是讨论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文章,exposure也可以跟汉语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联系起来进行翻译。这里使用汉语成语的翻译方式,更多地体现了“译者说话”,但这样的翻译也是有限制的,过了就不好了。

译题二:California English and the “Gay Accent”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gay accent?" I wouldn't even touch this question were there not a decent amount of scholarly research about it. The notion of "talking gay," after all, is a staple of homophobic parody. So before going further, let me state that I believe gay men speak with as wide an array of voices as heterosexual men. I don't give credence to the idea of a universal "gay voice."

That being said, a recent article in American Speech suggests that a certain type of subcultural "gay accent" is not only a measurable phenomenon, but may have a unique relationship to a regional variety of English.

参考译文:

加州英语与“男同口音”

您听过“男同口音”一说吗?要不是看到一大堆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也不会碰触这个话题。毕竟,“像男同一样说话”原本只是恐同者鹦鹉学舌的表演。所以我先声明,在我看来男同们和非男同们一样可以说出字正腔圆的话来,我不相信有一种标准统一的“男同口音”。

然而,最近一期《美国语言》上的一篇文章认为,有一种亚文化叫做“男同口音”,它不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现象,而且也跟一地的英语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译题二涉及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同性恋问题”。“同性恋”之所以成为问题,则是源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同性恋”的偏见态度,而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词汇,如"gay accent", "talking gay", "gay voice"都难免带有偏见的色彩,因此在翻译这段文字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作者对待同性恋的态度。阅读发现作者的态度不仅是严肃的,而且作者还试图批评那种歧视同性恋的态度。

经查词典,gay可以统称“同性恋者”,但主要是指“男同性恋者”,这一点颇似汉语的“同志”一词,即可以指全体同性恋者,但又主要指男同性恋者,由于一些涉及“同性恋”的词汇已经先天带有某些人们的认知态度,要把这些词汇正确翻译成汉语,又能做到不夹杂着个人感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talking gay而言,不少网友翻译成了“娘娘腔”,这个词本身是带一定偏见性的认知的,这个不是译者的错,是词汇本身的问题。Homophobic parody的意思是“恐同者对同性恋的反讽模仿”,parody带有滑稽性和夸张色彩,目的在于丑化原来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友对talking gay的理解是错误的,首先从语法角度来讲talking gay是现在分词短语,而非动名词短语,再者从词汇的角度讲,talk gay是固定搭配,就是指上文的gay accent,talking gay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娘娘腔”。还有一个词值得注意,staple的语境意思是“主打产品”,因此整句话the notion of “talking gay”, after all, is a staple of homophobic parody的隐含意思是,一些恐惧同性恋的人通过对所谓的“同性恋口音”的滑稽模仿,丑化同性恋的说法方式,使“娘娘腔”这一特征口音固定与同性恋关联,从而形成对同性恋者的社会刻板印象。

最后一段中measurable是“可测量”的意思,没有引申的“重要”的意思,数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

译题三:Toss Your Expectations Into the Ocean

What's a life without expectations like? It means you accept reality as it is, and people as they are, without expectations, without trying to force people into the containers you have for them, 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It's a life where you don't need to be disappointed or frustrated or angry - or if you are, you accept it, and then let it go.

That's not to say you never act - you can act in a way that's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values, and influence the world, but never have an expectation of how the world will react to your actions. Pay attention to your thoughts. Don't beat yourself up if you have expectations. Just see them. Then toss them in the ocean.

参考译文

让奢望见鬼去吧!

没有奢望的生活什么样子?没有奢望的人接受现实的一切,不会量自己的身材,裁他人的衣装。没了奢望,也便没了失望、挫折、愤懑—即便有,也能安然接受,顺其自然。没有奢望并非无所作为—这样的人从本心出发,做影响世界的事情,从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关注自己的思想,有奢望,也别自责,正视奢望,抛诸海洋。

最后这一个译题中,expectations一词的意思不同一般,这本来是一个褒义词,在这里多少有了一些贬义,作者通过自己的写作,意图指出expectations会让我们沮丧、挫折、愤懑,所以笔者这里把expectations翻译成了“奢望”,这里也涉及翻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到底要不要揭示出作者的隐含意义,从翻译的解释性来看,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必要的。Sumingyu把标题译成“清心寡欲”,也足见其理解是很到位的。

“Toss you expectations into the ocean”中包含了ocean这样的比喻,是否需要直译出来,这总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笔者的译文在标题和结尾处分别采用了意译和直译两种方法。Force people into the containers you have for them,笔者译成“量自己的身材,裁他人的衣装”,化用了汉语成语“量体裁衣”,但反其道而用之,意图表示“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把别人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轨道中”。

这段文字讨论的是一个抽象的命题,所以作者采用了反复论证的方式,you accept it, and let it go,never have an expectation of how the world will react to your actions,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谈论同一个问题,把握好这一点,翻译也就没有困难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击和发布一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

更多文章

专有名词 不可随心而译

翻译与语法分析

翻译与语境隐含信息

中国文化归来

英汉构词法差异与翻译

理解与表达

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

在“归化”的背后

“事业单位”如何翻译?

“译”无止境:叙事、词源、常识

翻译中的“详”与“略”

翻译中如何准确把握词义?

翻译的确定与不确定

“译”、“异”、“移”

“变通翻译”的是是非非

理解语言与理解事实

翻译中的“经验法则”

翻译与模仿

也谈“信、达、雅”

作为文化中介的翻译

一次纠错之旅

中国英语“给力”!

翻译与措辞

翻译偏离与补偿

翻译“打磨”

略论翻译中的人称泛指及汉语句式问题

拟声词、流行话题与委婉语

“秒杀”时代的翻译

笔底烟霞总关情——略谈翻译中的情感表达

翻译中的明晰化倾向

点击进入译点通

专家简介:

张明权,安徽省固镇县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上外博士课程班进修。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两部,发表其他文章20余篇,有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翻译总字数接近200万。Email: mqzhang@ujs.edu.cn。

(作者:张明权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编辑:Julie)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31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关注和订阅

人气排行

翻译服务

中国日报网翻译工作室

我们提供:媒体、文化、财经法律等专业领域的中英互译服务
电话:010-84883468
邮件:translate@chinadaily.com.cn